德圓宮-沿革

 

456.jpg   

德圓宮-沿革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一、創立年代:清嘉慶乙丑十年(西元1805年)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二、奉祀主神:神農聖帝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三、合    祀:關聖帝君、清水祖師、岳府元帥、

              五府王爺(五年千歲)、金府元帥、

              楊元帥、中壇元帥(三太子)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四、祭祀日期:(一)農曆4月26日
         (二)5年一科(逢寅、午、戌)、農曆10月21日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沿革

二重溝者,位嘉南平原中心,地勢平坦,溝渠錯綜,水資豐沛,沃野千頃,阡陌通衢,人文薈萃,魚米豐盛,故有:「谷倉」之稱。清乾隆間,已繁衍至四百餘戶,諸羅城西之大莊落也,爾例年四月之早稻朝貢北京皇城,名「貢米」致社名馳譽於北京城矣。

 

明永曆辛丑十五年(西元1661年),鄭成功據台之後,闢屯墾,制法律,定官職,興學校,起池管,又招徠漳泉潮惠之民,渡海東來開墾,期間閩奧,連年苦旱,天災人禍接踵而至,民不聊生,致沿海一帶興起移民潮,先民黃耀南黃耀能率子弟,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渡海至台,覓水源,幾經跋涉,至此觀之,欉草密生,荒蕪一片,却地勢平坦,溝渠縱橫,水資豐沛,乃富饒之地也,逐決據此拓墾,並擇溝渠交會,風水絕佳之地,栽竹圍籬,砌土确,以茨造屋,鑿井取水而定居,爾溝渠互為交會重重,故名之「二重溝」也。

 

初於草萊未闢,蛇獸遍野,荒野之地墾殖,披荊斬棘,蓽路藍縷,歷經無數艱辛歲月,終滄海成桑田,衍傳七房,爾後,宗族据聞此處之富庶,遂自家鄉陸續遷徙至此合墾,先民渡台,秉持漢民族習性,家鄉所奉祀神明分香,恭請隨行,時予庇佑,以保平安渡台,是於台灣一切茫然,且乘簡陋船隻,橫渡波濤洶湧,漩渦湍急之台灣海峽,俗稱「黑水溝」,生死安危未卜,其險惡驚險可知矣,爾初墾之地,氳氤氣肆虐、蛇獸橫行、疾病、離鄉背井之愁及農作耕植等,遂聖帝之保佑與定懼,因此神農聖帝為部落生存之守護神及精神之支柱也。

      

神農聖帝.JPG

 

清嘉慶乙丑十年(西元1805年)之前,神農聖帝、原黃氏宗族奉祀之神尊,此際部落已群集千餘戶,聖帝神威顯赫,香火鼎盛,遂位於南埤溝西側(今廟北側),恭建廟宇,稱之「德如宮」。部落秉持漢族允文允武之精神,學堂及習武風氣正熾,值此人文薈萃,人材輩出,嘉慶丁丑二十二年(西元1817年),宗族黃美中任職千總,旌旗飄揚,此乃全莊落鼎盛時期也。

 

夫傳清嘉末年,太監(嘉義台斗坑人氏),曾呈上二重溝之地圖,供御覽,肇因此地之地脈奇佳,「貢米」馳譽京城矣,然嘉慶觀之,卻非山川之美,乃萬頃平原也,茲不值詳閱,舉起御筆一撇,致此地脈四分五裂,使往後部落之逐漸式微,一則二重溝原魚米之鄉,富庶之地,全盛期據「土壠」六間,故「稻倉」之稱,位南邊大崙部落只稱「甕缸」。

 

清光緒丙午32年(西元1906年)三月十七日,嘉義梅山發生七級一大地震,部落房屋多數倒塌傾毀,而本宮幾成禿垣斷壁,然此際民生貧困,却又百廢待舉,廟宇再重建確實困難,遂將諸神尊迎入民間,由例年爐主輪流奉祀,待民國庚辰二十九年(西元1940年),本地仕紳黃姜母先生,修建黃姓祖祠堂,聖帝等諸神尊得暫厝其祠堂也。

 

本宮合祀多尊神明,金府五年千歲乃黃琳家族者、清水祖師、楊元帥、三太子等神尊,為各氏族入墾時,奉祀各自祠堂,後陸續合祀,爾關聖帝君於迎回後所合祀。傳金府五年千歲為馬鳴山何王之部將,曾顯靈驅瘟除魔禳災值福司命。清水祖師(法名普足),生於宋仁宗慶曆四年(西元1044年),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(西元1101年)在安溪縣清水岩坐化,故稱「清水祖師」,其幼出家,持齋戒殺,講求經懺為釋僧,因祈雨屢應,廣受崇拜,南宋期間,受朝敕封達四次。楊元帥,功於社稷,後尊為神。三太子李哪吒,商末周國相國姜子牙摩下名將,助周武王伐紂有功,後封為神。關聖帝君,名羽字雲長,其義薄雲天,三國時為蜀國,受勅封寿亭侯,帝君手持春秋,因之又稱「文衡帝君」,曾顯威於福建玉泉山矣。

 

關聖帝君.JPG

夫關聖帝君,二重溝及大崙李姓宗族之神尊,於清道光丁未27年(西元1847年)成立帝君神明會,並設公田,供例年帝君祭典之油香,其公田本省光復後(民國35年)消失。蓋帝君神尊,曾歷經滄桑却數,然秉其神威彰顯,化險為夷,茲日據時代,其欲施皇民化,於本省廟宇,嚴加控制與破壞,實欲摧毀漢民族,根深柢固之文化與宗教信仰,當日據後期,宗族李龍先生,懼帝君被毀,遂將祠堂諸神尊,以竹籮裝妥,收藏於倉庫內,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(約民國32年)局勢混亂,神像遺散,唯關聖帝君輾轉棄置於本莊西邊,池塘內(鴨母堀),載浮載沉,幸經黃姜母先生救獲,後置池塘邊榕樹下,供人膜拜,數月後即迎回自宅供奉,踰年,一偶然機緣,廟仔「鎮福宮」(現今太保市後潭廟)主持「永傑」師父,觀看關聖帝君神像靈氣非凡,遂商請奉至該宮合祀,往後關聖帝君大顯神威,遠近馳名,間信眾於後潭里興建「玉泉寺」,恭請關聖帝君奉祀。此際,關聖帝君更顯神威,其中水虞厝(南新村),欲興建「恩主公廟」,遂同永傑師父,商請關聖帝君坐鎮該村,行前關聖帝君指示,於其神尊座下留一暗記,以資辨識,經數年,其廟宇興建完成,關聖帝君急欲回駕,該廟扶乩時,屢次指示執意返回故里,本地仕紳黃豆先生等人聞知,遂共商議,迎回關聖帝君之事宜,關聖帝君回駕後暫和諸神尊合祀,終始在外十餘年之關聖帝君神尊,得重回故里,乃關聖帝君之神威顯赫,二重溝地靈人傑也。

黃豆先生.JPG 德圓宮舊廟.JPG   

 

民國丙戌35年(西元1946年)黃姓祖祠堂,顯禿破不堪,神尊再度迎入民間由例年爐主輪奉,爾後,莊民屢議建廟,然部落計三十餘戶,經濟能力不及,乃延至民國癸卯52年(西元1963年),關聖帝君已回駕多年,乃然未有廟宇,本地仕紳黃豆黃連芳黃速齡李文生等,遂破除萬難,倡起興建事宜,境內外信眾非常踴躍捐獻,共集資三萬餘元,恭請神農聖帝扦地,建地乃黃仁和先生捐獻,于農曆十一月三日擇吉動土,同月十九日上樑,同月二十九日竣工,即恭迎主祀合祀神尊入火安座,由黃姓祖祠拆除之建材,改建左廂房,一切圓滿就緒,遂更名「德圓宮」也。

 

德圓宮舊廟1.jpg 德圓宮舊廟2.jpg 

 

新建廟宇,共推耆宿黃豆先生任主事,民國73年成立管理委員會,推舉黃通達先生為首任主任委員,民國8610黃通能先生繼任第二任主任委員,繼續推行廟務焉。

 

夫二重溝,清中葉計千餘戶之一大村落也,迄清末而式微,迨民國六十八年代始,大崙及他鄉鎮人士遷徙定居,至現已集居百二十多戶,嗣後始終繹不絕也,然「德圓宮」為二重溝信仰中心,前之,限於經費及規畫,建築顯現簡陋,又踰三十餘年之歲月,屋簷剝落,逢雨即漏,民國8610月,信徒大會決議重建,即恭請神農聖帝扦地定線(辰戌),於民國戊寅87年(西元1998年)農曆二月二十九日擇吉動土,然重建之事重大,且未詳細規劃,致遲未能開工,委員會鑾此,茲敦請呂清山先生組重建委員會,並推舉為主任委員,就此,重建會統籌規劃,聘請廟宇設計師涂水樹先生,精心設計一宏偉壯觀中國傳統廟宇建築,終於在同年九月十四日順利開工興建,然二重溝資源短絀,其間資金曾經無着,興建倍感艱困,然在委員會的團結與努力以及耆宿們的鼓勵,又蒙各方善信資金贊助,歷經七年,終在艱難中完成,于民國甲申93年(西元2004年)農曆1021日辰時入火安座也。

主委呂清山先生大頭照.JPG 
   
主委呂清山先生 玉照
    學歷:中興大學
    經歷:台糖農場、原料區主任
    現任:大崙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監事
          二重溝德圓宮主任委員
          後潭鎮福宮總務組長
          竹圍居易經講座主講人

 

蓋先民定居拓墾,其辛酸血淚,奮鬥精神,部落呴濕濡沫,神農聖帝及諸神明庇佑,造就二重溝之繁榮,然「德圓宮」再重建完成,綿延先民源流,聖帝及諸神明之神威護佑,群黎同沫神恩,爾使本宮為信仰,藝術,休閒及文化中心,成鄉里之表徵,以此為誌,特勅立石碑記述,冀以香火永傳也。德圓宮舊廟3.jpg123.jpg

(敬轉載  呂主任清山委員撰 中華民國93年甲申年葭月

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 德圓宮願景.jpg 

德圓宮的願景

期待大家作伙

您出錢

我出力

共同完成廟的“願景”

 

 

 

 

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水上-德圓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